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在台灣,選擇買房或租房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每個人根據自己不同的狀況,會有不同的考量與傾向。
買房派最主要的論點是房地產具備增值潛力,在穩定居住成本不受租金漲價波動的情況下,也期待房地產成為未來資產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改造和裝潢房子,以及購屋借款利息在申報所得稅上的減免,也是部分人偏好買房的理由,最後就是傳承給下一代時計算遺產稅的方式相較其他資產有利(不是用市價,而是用金額較低的土地公告現值與房屋評定現值)。
另一方面,租房派的主張重點在靈活性,租房提供了更大的地理和職業靈活性,允許你隨時搬家,在少了高昂的頭期款與每月還貸款壓力的同時,可以將多餘的資金投資於其他金融工具累積資產。雖然無法自由裝潢,但也不需擔心房屋維修的成本。另外租金支出在申報所得稅時也有減免,還可以申請租屋補貼(雖然政府宣導不需要房東同意,但實務上建議還是與房東協商),以上特點讓租屋這個選項受到一部份人的青睞。
雖然買房和租房都有其利弊,選擇哪一種會因為個人的財務狀況、長期計劃和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但本文希望以另一個不同的角度,純粹用財務金融來剖析「住」這件事情。
用「買」的解決問題,要花多少錢?
最直觀當然是房價多少成本就是多少,但因為大部分人買房不會沒有貸款,所以正確的計算方式應該是計算在房貸還款期間,支付頭期款與本利攤還的總額。
這邊我參考台北內湖地區購屋網站的房價,一間30坪,屋齡40年的房子大約2,300萬,貸款八成、30年、利率2.06%,房貸總還款是2,468萬,加上頭期款460萬就是2,928萬。
但是買房除了房價之外還有很多費用要付,像是契稅、印花稅、登記規費、代書費、仲介費、銀行手續費等等,後續的房屋稅跟地價稅雖然很低,但我們通通算成一包,兩千萬的房子總費用我們以100萬估計。
裝潢費用因人而異,如果是買新成屋或預售屋,建商都已經配好的裝潢就會算在售價裡,而這裡我們假設買的是中古屋,屋齡又偏高就會需要較多的金額重新拉管線或粉刷,還是保守用100萬估計。
房子經過風吹日曬雨淋,尤其又是自己的房子,一定還是需要維護保養,以我爸媽老家的房子做參考,大約20年會需要一次大的整修,每次算25萬,假設從30歲買了住到80歲都沒換房,修兩次也是合理範圍,修繕費用以50萬估計。
有人會說那換屋怎麼計算?基本上房子只有越換越大,那麼新買的價格如果高於舊的,兩者之間的差價就是增加的居住成本。雖然不排除有些人年紀大了之後會搬到鄉下或是居住成本較低的國家,但對於老年人來說很難離開原本熟悉的環境,行動不方便的狀態下更不可能爬樓梯或是住生活機能不方便的地區,居住成本要在老年後下降的機率很低。
這樣算下來,為了跟租房有一致的比較基礎,用購買一棟房子的方式居住50年,所需要的總成本是3,178萬!比你想像中的多還是少呢?讓我們繼續看看租房吧~
用「租」的解決問題,要花多少錢?
因為不太可能有房地產物件同時在出售又出租(市場上不會同時有這兩個資訊),所以我只能盡可能找地點極度靠近、屋齡接近、坪數接近的兩間房子,然後看看相似的居住品質,用租的需要花多少錢。
經過多方比較,與房價2,300萬類似居住條件的租房物件,價格大約落在30,000~32,000/月,因此如果我們取中間值月租金31,000,一年的居住成本就是372,000元(這邊先不考慮租屋補貼)。
但隨著物價指數攀升、房貸利率波動等等因素都會影響房東是否決定漲房租,因此在長達50年的租屋時間裡,還是需要估計一個上漲幅度,根據內政部主計處的資料,過去五年台灣租金指數上漲幅度平均約每年1%,但2023最新的調查統計卻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為了保守起見,我們採用2%做試算。
使用Excel計算年金未來值的公式,可以得第一年372,000元經過每年2%成長,加總50年下來的總金額為31,463,537元,約3,146萬元。
結論
用買的要花3,178萬,用租的要花3,146萬,看起來好像用租的比較划算,實際上這一點點差異其實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計算中有太多變數可以調整,人生也沒辦法用數字完全模擬比較出絕對的結果。
但我們可以透過像這樣的方式,釐清我們到底要花費多少成本在「居住」這個項目上,以及它在我們人生中佔有多大的比重,在做出重大的財務決策前,用理性的方式思考。